主页 > 热点

花木兰是哪里人(花木兰的故乡到底是哪里)

苗思娜 2022-07-11 10:20:10 5673次 热点

有人说木兰故里在黄陂。有学者通过钩沉史迹与实地探查后,更倾向于“武汉黄陂说”木兰本姓朱,黄陂人氏,木兰山下是其家。甚至有人明确提出,木兰出生于武汉黄陂木兰山北麓之古双龙镇(今姚集大城潭村)。

花木兰的故事流传也正是从这首《木兰辞》开始。《木兰辞》昨早出现在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古今乐录》,后经隋唐文人润色。由古至今,从文人墨客到编剧导演,花木兰越来越形象,越来越真实。但花木兰究竟是哪里人,姓氏什么,又是哪个朝代的,史书并无明确记载。

英雄出自何处,很多人脑海中并没有清晰的概念。因豫剧经典剧目《花木兰》在著名艺术家常香玉的精彩演绎下影响甚广,有很多人认为花木兰来自河南。在武汉黄陂木兰山,我终于放下了这个悬念。

据当地史志记载:木兰将军乃西陵县(今黄陂)人,姓朱,父名寿甫为一千户长,母赵氏。木兰外婆家就在木兰山附近,即现在的木兰天池,木兰外婆精通武艺,是木兰的启蒙教练。相传木兰从小身体强健,喜好习武,因经常同父亲登山上香,和山上的铁冠道人、靖松道人相识。两位道人见小木兰资质出众,便收她为徒传授武艺。

后来敌军入侵,朝廷征兵抵抗,木兰父亲年事已高,弟弟尚幼,家中男儿无可从军者,木兰便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奔赴沙场。经过十二年金戈铁马的战斗,木兰成长为一名将军,立下赫赫战功凯旋归来,却辞去封赏,回到家乡尽孝。

木兰山附近的木兰草原曾是木兰练习骑射的地方,后来把追随她而来的北方游牧民族将士们安置在这里。图中木兰草原实景演出《云中战歌》讲述的就是这段故事。

忠君报国,孝敬父母。忠、孝,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在木兰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因此木兰精神被广为传颂千余年,成为家喻户晓的榜样人物。后来家乡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在其墓前竖立了“木兰将军之墓”的巨碑,并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在山上建立了木兰殿,从此木兰山声名远扬。

唐代诗人杜牧在会昌年间任黄州刺史时曾作《题木兰庙》:“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这首诗后来成为千古名句。诗中所题的木兰庙就在现今武汉黄陂的木兰山。

木兰山上有座木兰殿,殿前有座木兰将军坊,这是一座饱经岁月沧桑的建筑,既有隋唐古韵,又具两宋风格,后面的“唐木兰将军坊”为黄陂作为木兰故里立下了千年铁证。

木兰将军坊正面“忠孝勇节”清晰可见,为木兰精神做了简洁精辟的概括。上面雕刻的“二龙戏珠”、“双凤朝阳”,凤上龙下,不仅工艺精美,更有深刻的寓意。

木兰殿在木兰山众多建筑中显得尤为高大气派,大殿始建于唐代,明万历年间(公元1609年)重修,殿内供奉三尊木兰将军像,分别穿着官袍、将军、仕女服装。

木兰山上的很多建筑采用石板石条交错嵌压而成,不用泥浆,而是乱石干砌,大小间压、层叠相衬、彼此牵扯,这就是“木兰干砌”建筑手法。石材就地取材与山石同色,于是建筑与山融为一体,更有一种和谐之美。可惜这样的古建筑占比并不很多,虽然老旧但更显古朴沧桑,新修的建筑虽然整齐却少了一些岁月的味道。

木兰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不仅是木兰将军的故乡,还是一处革命圣地。“黄麻起义”失败后,吴光浩、戴克敏率领工农革命军鄂东军72人转战到术兰山坚持革命斗争,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木兰山上留下了战斗足迹。在木兰山有一个“通海眼、显神风”的风洞,相传木兰将军曾在此怒斩九尾狐,当年革命战士曾藏身于此,洞内仍保留着当年用过的石桌、石凳,因此风洞也被称为“红军洞”。

登上金顶,看到这里的山石构造很有特点。原来木兰山是一处地质公园,所在的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最完整、最典型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之一。

在第三十届世界地质大会上,这条变质带曾是大会选定的三条考察线路之一。与会的多国地质专家考察后认为“木兰山蓝片岩是解决中国中央造山带的金钥匙,具有重大意义,木兰山及附近地区是研究中央造山带的重要基地,是地质科普的重要场所,在国内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

站在金顶上可以看见对面千尺峰上的玉皇阁,相传为木兰将军凯旋归朝后朝廷赐冠的地方。玉皇阁始建于唐宋,现存建筑为明代作品,整个建筑没用片瓦寸木,都用大小石块交错干彻而成,为五边形攒顶建筑形式。

木兰山是一座佛道和谐并存的山,山上的宗教建筑始于隋,兴于唐,盛于明,曾出现过七宫八观三十六殿、供奉神像千余尊的壮观场景。千年来两教和谐共存,相通相融,佛中有道,道中有佛,与木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木兰山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文化氛围。

这座山名的由来,也是一部源远流长、厚重的历史。此山最初称作“牛头山”,源于名叫王洪、罗匡的两位英雄好汉,号称“牛头大王”在山上起事反叛,劫富济贫。之后该山曾被称“建明山”,后来因形态酷似引颈啸天的雄狮,又称“青狮岭”。

据史料考证,此山称为“木兰山”可追溯至南齐永明三年,因英雄花木兰将军而得名,一直沿用至今。明朝诗人朱臣颐所作《木兰山》的诗,为木兰山之名做了形象的描述:“未有木兰先有山,山名偏借木兰补。木兰与山名俱在,山并木兰争万古”。

山不算高,却有登临绝顶的豪情。庙不算大,却具深沉厚重的内涵。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道教文化与忠孝勇节的木兰文化赋予了这座山非凡的气度,也让我们在欣赏山水风景的同时,仿佛走进时光隧道,探索历史的踪迹,寻找文化的遗存,仰望英雄的气度,接受心灵的洗礼。一次旅行,一次收获。

(2)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