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风水

儒家五常之道五常指的是哪五常(什么为中国儒家五常之道)

萨浩瀚 2022-08-16 17:20:19 5709次 风水

五常出自儒家思想三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五常是一种社会、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用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关系。五常之道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儒家五常之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指“人”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为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应该拥有的五种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

孔子最早提出“仁、义、礼”,孟子扩充提出“仁、义、礼、智”,后董仲舒再次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孔子明确提出:“仁者,爱人”。儒家认为应当用“仁”来处理伦理社会关系,主张人和人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助和友善,而孝悌则是“仁”的根本。

“义”字是中国传统的基本价值规范之一。“义”的本义是指合宜的行为表现,而这种合宜的判断标准是社会公认的准则,“义”的繁体字为“義”,在造字上含有群我关系的因素,也就是说令自己的言行符合群体的规范要求者乃称之为“义”。

概而言之,“义”体现着一种超乎个人利益之上的道德范畴。孔子曾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并且有“义然后取”、“见得思义”、“见义勇为”等关于“义”的行为要求,孔子是将“义”作为自身取舍的准则来看待的,如有所取,必当符合义的要求而后可;若有所求,亦当首先思考是否符合义的标准。

“礼”字是中国传统价值的一个核心范畴。礼仪最初是指祭神的宗教仪式,后来发展到人事方面,表示与人的身份地位相应的行为规范和仪式制度。《礼记·中庸》载:“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可见当时的礼仪是非常繁复的,礼制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大无小,甚至举手投足之间都有相应的礼节来规范。

孔子对周公之礼极为尊奉,将“礼”视作修身与治国的基础,曾对其子孔鲤言:“不学礼,无以立。”并且提出著名的“克己复礼为仁”的论说。

“智”字是儒家的核心价值范畴之一。儒家思想中的“智”,指的并不是科学智慧,而是一种道德智慧,也就是辨别善恶、是非的能力,也就是孟子所言的人的与生俱来的“是非之心”。

《论语·雍也第六》记载:“樊迟问知(即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孔子的解释是,致力于民众应当遵从的义德,尊敬鬼神但是并不亲近它,这就是可以叫作“智”了。

“信”字是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范畴之一。信,就是诚,是无欺,是使人无疑。“信”不仅被奉为人际相处的起码准则,亦是治理国家的基本理念。

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将人没有诚信比作犹如车没有輗、軏(輗、軏,指车辕与横木相连接的关键部位)无法立足于世。

(2)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