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热点

泸定桥的历史故事(红军飞夺沪定桥的历史真相)

萨浩瀚 2022-06-05 09:20:00 7508次 热点

“红军飞渡泸定桥”是红军长征故事。该故事讲述了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至此,守敌将桥板大部拆去,并在东桥头构筑工事封锁桥面。

壮哉,泸定桥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部壮丽的史诗。

在漫漫征途上,一个场,一条河,一座桥,吸引了我的目光。在中央红军顺利攻克安顺场,胜利强渡大渡河后,我开始关注如何飞夺沪定桥。

这是86年前的战斗情形。为了迅速渡过大渡河,粉碎反革命前后夹击合围的阴谋,必须火速夺下沪定桥,中央红军分左右两路军沿河北进。

红一师为右路军,渡过大渡河后沿东岸北进,策应左路军红二师夺取沪定桥。左路军红二师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奔向沪定桥。

在国民党追兵紧追不舍,形势十分严峻的当急之下,1935年5月26日上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当即作出了夺取泸定桥的指令。

两天后,左路军前卫红四团团长王开湘、政委杨成武接到命令:

“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用最高的行军速度和坚决机动的手段,去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你们在此战斗中突破过去夺道州和五团夺鸭溪一天跑一百六十里的记录”。

在当时看来,这是一项极其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这在现在看来,更是一项极端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结论是,它关系到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甚至关系到整个中国的命运。

当年的泸定桥

在我看来,历史的相似之处,在于它的必然性,历史所创造岀来的奇迹,则在于它的偶然性。

历史上,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是在安顺场被清兵最后消灭的。当时,很多爱国进步的人们也都忧虑:红军会不会走石达开的道路?历史的悲剧会不会重演?

而最猖狂的是蒋介石,做梦都想把红军变成第二个石达开,因为大渡河上只剩下最后一道天险泸定桥。他认为,这时,消灭红军,当属必然:

一是红军的处境险恶。前有四川军阀刘湘、刘文辉的“精悍部队”扼守着大渡河所有渡口,后有周浑元、薛岳、吴奇伟等数十万大军追赶,几十万大军左右堵击,共军插翅难飞。

二是战场环境异常险恶。大渡河左边是高入云霄的峭壁,山腰上是终年不化的积雪,沿途是蜿蜒曲折、忽起忽伏的单边羊肠小路,还有断续阻击的敌人,右边是深达数丈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三是泸定桥是一道天险。泸定桥又称铁索桥,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最长的一座桥梁,桥头石碑上刻着: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桥身从东岸到西岸扯了13根用碗口粗的铁环一个套一个联成的长铁索,两边各两根,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作为桥面。敌军赶到泸定桥后,将桥板全部拆掉,只剩下铁链。红军面对的是横空悬挂着的光溜溜的铁索,离河面30多米高,向桥下一看,心惊胆寒,铁索晃荡,令人生畏,不寒而栗。

天险面前,攻坚克难,谁会创造奇迹?答案是,唯我英雄红军!

如今的泸定桥

英雄战斗,先看战将。

攻夺泸定桥的是左路军前卫红四团,团长是王开湘,政委是杨成武。

王开湘 ,是江西弋阳人,1926年参加革命,1933年随红十军调入中央苏区,长征途中调任红四团团长,夺取泸定桥后,全军顺利过江,转危为安。过草地时,为全军开路,踩出了一条通道。攻占天险腊子口,打开红军北上大门。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时,他突患伤寒,11月上旬,病逝于陕北罗汉川。

杨成武,福建长汀客家人,1929年参加革命,参加第一次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长征时担任红四团政委,率部夺取泸定桥时,年仅17岁,随后出色完成上级交给的前卫任务。抗日战争期间,率部参加平型关战斗和百团大战,指挥著名的黄土岭战斗,击毙日本军“蒙疆驻屯军”最高司令官阿部规秀中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两位战将,全是标兵。

1935年5月27日清晨,红四团从安顺场岀发,沿大渡河西岸,奔向沪定桥。大约走了六十里路,先头连与敌人遭遇后,打了个胜仗。

打了胜仗后,跑路更有劲。王团长和杨政委领着干部跑步前进,不停侦察地形,多次随机歼敌,活捉营、连长各一名,俘虏二百多人。

红军勇士,神兵天助

第二天,红四团比原来命令规定的时间提前一小时吃饭,五点钟就岀发了。刚走了几里路,军委又来命令,限29日夺下泸定桥。

29日,明天,一天时间,二百四十里路的距离!而且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堵击。这是艰巨任务!这是绝地突击!

此时,敌人有两个团的兵力防守泸定桥,又有两个旅援兵正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抢在敌人前头,就是胜利!

智勇双全的红四团,在急行中使出五招“杀手锏”:一是边行军边紧急动员,“坚决完成任务,拿下泸定桥”口号声此起彼伏;二是留下战马和重装备,加快行军速度;三是乘胜追击,打好遭遇战,击溃敌军;四是以计用兵,伪装自己,欺骗敌人;五是克服困难,战胜天灾,确保人定姓天。

经过整夜急行军,29日早晨六点多钟,红四军胜利赶到泸定桥,并占领了西岸及西桥头。这一天,除了打仗、架桥外,红四团整整赶了240里路,真是名副其实的飞毛腿啊!

谈起这段战斗经历,杨成武政委后来在他的《飞夺泸定桥》一文中回忆到:

“暴雨冲打着战士,山洪从峰顶直泻大渡河,本来已经难走的羊肠小道,此刻被雨水冲洗得像浇上了一层油,滑得实在厉害。拐杖也不灵了,一个不留神就来个倒栽葱,真说得上是三步一摔,五步一跌,队伍简直是在滚进,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是不断有人打瞌睡,有的人走着走着就站住了,后面的推他:走呀!前面的走远了!这才恍然惊醒,又赶快跟上去,后来,大家干脆解下绑腿,一条一条接起来,前后拉着走。”

看了这段追忆,你可能不相信。这让我想起三十三年前,我还是一名新兵,在豫西南山区驻训,一天晚上从一个叫东工人镇的地方,拉练到一个叫旧县的地方,天下着大雨,一夜急行军近百里。现在记忆最清晰的是,那天夜里在公路上急行军,雨水漫过脚踝,背着机枪趟着水行军,到了下半夜,实在熬不过,只好打着盹,互相提醒着走,竟然挺了一整夜。

许多年后,有的人对飞夺泸定桥的战斗持有疑问。想起我的这段经历,我常常想,红军将士创造的长征精神,什么困难和天险不能战胜呢?!

心中的太阳

准时到达指定位置的红四团占领了桥西的一座建筑物和一座天主教堂后,王团长、杨政委带领营连干部去察看地形,战士们忙着做战斗准备。

泸定桥的险要,让这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见关夺关的红军官兵,都不禁要倒吸一口凉气。往下看,褐红色的流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山峡间倾泻下来,冲击着河底耸立的恶石,流水声震耳欲聋。敌人的机枪在桥头扫射封锁,迫击炮弹不断地飞过来。

凭借这样的天险,敌人疯狂地叫喊:“你们飞过来吧!我们缴枪了!”

红四团的官兵则回答说:“不要你们的枪,只要你们的桥!”

当时,103米长、3米宽的泸定桥已被敌人拆去了约八十余米的桥板,并以机枪、炮兵各一连于东桥头高地组成密集火力,严密地封锁着桥面。

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面前,是对红军官兵的最重要最现实的考验。

永远的丰碑

飞夺泸定桥,关键是夺下泸定桥。夺下泸定桥,关键在突击队。

红四团看完地形,作完战斗部署后,迅速进行战斗动员,部队掀起了争当夺桥突击队的热潮,各连送来了突击队员的名单,要求批准突击任务。

这天中午,红四团在天主教堂召开全团干部会议,研究批准突击队。杨政委乘机进行鼓励:

“敌人来给我们动员了,我们必须立即打过桥去,现在大家说说该让哪个连担任突击队。”

杨政委刚说完,平时不爱说话的二连长廖大珠唰地站起来,他那矮而结实的身子激动得有点发抖,黝黑的脸一下子红到耳根,吃力地说:

“一连过乌江立了功,成为渡乌江模范连,我们要向一连学习,争取当夺取泸定桥的英雄连。”

急性子的三连长王有才没等廖大珠说完就站起来,嘴巴像打机关枪似地说:

“夺桥任务会给我们三连不可。我们三连哪一次战斗都没落后,这次保证把桥拿下来。不叫我们当突击队,我这个连长没法向战士们交代。”

接下来是一场激烈的争夺,谁也不愿意把突击队的任务让给别人。王团长和杨政委商量后,决定夺桥突击队的任务交给二连。王团长向干部们交代了任务,杨政委进行了现场动员:

“要打仗有的是,咱们轮着干,上次渡乌江是一连打头,这次轮到二连,由二连的22个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突击队,廖大珠同志任突击队长。我看很好,大家有没有意见?”

现场响起了一片掌声,廖大珠高兴地跳起来。这就是红军将士的精神。

总攻下午四点,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爬着光溜溜的铁索链,向东桥头猛扑,与敌人展开白刃战。此时红四团杨政委率领队伍冲过东桥头,打退敌人反扑。整个战斗仅用两个小时,就奇绝惊险地夺取了泸定桥。现在,这个战斗故事写进了小学课文里。

这就是我们的英勇红军,这就是我们的热血壮士。后来,杨成武将军说:当年战事非常紧张,打完泸定桥,部队又继续向前打,二十二勇士的名字没有来得及记下来,在长征路上,他们多数同志都先后牺牲了。杨将军说到这时,情绪十分激动,他一遍一遍地呼唤22名勇士的名字,你们在哪里啊,说着说着,竟老泪横流……

经最新查证,突击队的22名勇士中,有8位勇士的姓名可以确认: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刘金山、刘梓华、赵长发、杨田铭、云贵川。

我想,无论留下姓名的,还是壮烈牺牲的,他们都是红军将士的骄傲,他们都是一座永远的丰碑。

希望与愿望

在长征史册上,有“十三根铁链劈开了通往共和国之路”的壮美赞誉,新中国十大开国元帅,其中有七位元帅长征时经过了泸定桥。当时,在激战后的泸定桥上,刘伯承元帅曾用脚重重地在桥板上连跺三脚,感慨万千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红四团飞夺泸定桥,获得了战略性的胜利,红军主力由此跨越了天险大渡河。

毛泽东对此给予了热情的赞扬:“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有这样的红军战士,我们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对于红军将士的伟大,这里我还想再谈两点:

一是,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这样写道:这些自告奋勇的勇士们身背毛瑟枪和手榴弹,在奔腾翻滚的河面上,“紧紧地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他对这22名勇士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听得出神入迷,当看到这些勇士都不超过25岁、那样年轻时,斯诺十分惊讶,特意合影留念,勇士们手持钢枪,排成两排,在野外的草地上,拍摄下了历史的瞬间,成为我们纪念红军将士的重要珍品。

二是,我常读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文中写到:“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地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这是毛主席为纪念一个叫张思德的战士而写的。我认为,这更是为长征路上无数壮烈牺牲的红军将士而写的

(4)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