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热点

世界十大名著(世界十大经典名著书籍)

宋婷美 2022-05-14 14:20:02 7590次 热点

世界十大名著:《战争与和平》《巴黎圣母院》《童年》《呼啸山庄》《大卫·科波菲尔》《红与黑》《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利斯朵夫》《飘》

本世纪初,根据《纽约时报》和美国《读者文摘》组织的横跨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万读者的投票调查,精选出的十部经典长篇名著——《世界十大名著》。这十部名著代表了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最具世界性代表的世界文学大师和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

第十名著、《飘》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沪上读书时看了克拉克·盖博和费雯丽主演的电影《乱世佳人》。班上的女同学迷上了克拉克·盖博,我却对费雯丽情有独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大师辈出的时代。

那时候的明星才是真的明星,颜值,气质,演技样样俱佳,很多都是充满个人魅力的艺术家。因为对电影的着迷,到了1994年买了和电影同名的书来读了一遍。后来又买了花城的上下两册的《飘》来收藏。这本书一直有再读的愿望,今后应该是要读第二遍的。

第九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法】罗曼·罗兰

这本书是2017年4月开始读的,起初读得津津有味,记不得当时为什么快读完上册就中断了,大概是读得很煎熬才放弃的。

今天写这篇文时翻看以前的阅读批注,感觉不是读不下来的那种书,以后还是想重新把这本书完整的读一遍,或许等系统读西方音乐欣赏的书时再一起读。以前也有过一时读不下去,多年后又能读得妙趣横生的书。

第八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

这部书是名气最大的名著之一,以前也零星看过影视剧,书的内容和安娜卧轨的结局早已了解。但在2018年3月读的时候却是读得很爽的一部(和读《基督山伯爵》快意恩仇时的感觉类似。)

以下是当时读的记录:

1. 好像是第一次读大部头少有的强烈想读下去的欲望,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排,初次见面的美妙,读起来真的是心花怒放。

2.《安娜·卡列尼娜》上部,3月16号至今天读完。极好的阅读体验,完全没有喋喋不休的长篇大论。让人轻易融入其中找到共鸣,获益良多。

3. 读完《安娜·卡列妮娜》关于夫妻之间的相处有些思考和感悟:人都是自私和自我的,和对方相处我们往往只强调自己的感受,出现矛盾产生冲突都会先去找对方的毛病,总想让对方按自己的要求来做,却不在乎对方的感受。

我们真正了解对方的所想所求吗?了解对方对自己的要求吗?主动的了解和反思自己的问题,并做出积极的改变。我相信一定会让两个人相处得更好。

第七名著、《悲惨世界》【法】维克多·雨果

个人觉得这本书的排名应该更靠前,作者用他悲天悯人的伟大情怀,给我们展示了一幕幕的人间苦难。想起这本书立即就会想起冉阿让和芳汀来,好书就是对人物的成功塑造,尽管多年后故事已经逐渐淡忘,但人物还鲜明的活在心中。

电影排了好几版,有一版是由我喜欢的安妮·海瑟威来饰演芳汀,她真的剪掉一头长发来演为了女儿卖掉头发和门牙的芳汀,芳汀和女儿的遭遇想起来就心痛,总是不忍目睹这种异常虐心的人间惨剧。

这本书是2017年2月底读的,当时记道:今年按计划开始精读世界名著,有趣的是已经读完的《基督山伯爵》,《红与黑》,和今天开始读的《悲惨世界》都是法国作家,都是描写拿破仑时期和前后几十年的故事,选书时兴之所至,并未考虑这些。无意中变成了享受读书的同时可以很全面的了解一个重要的时代,确实很有意思。

第六名著、《红与黑》【法】司汤达

小时候就看过同名电影,想起这本书就会想起于连把手伸进市长夫人怀里的画面。后来又学了于连的“时间逼定法”:“如果晚上十点钟还无法握到市长夫人的手,就一枪打碎自己的脑袋。”后来我用这种方法来高调宣布戒烟,戒赌等等,用不留后路的狠办法来达到目的。

以下是2017年2月读时的记录: 关于《红与黑》,全书的人物结构相对其他大部头要简单得多,通篇一条线都在描写于连。读完结尾还是能感受到一些心灵的震颤,读基督山会有强烈的爱憎和代入感,还是更喜欢那种惩恶扬善,快意恩仇的故事。于连是那样的矛盾和自我,极度自卑的人一定偏执。

他的决然赴死让我觉得意外,他是那样的决断,又是那样的优柔,实在不喜欢的矛盾体。读到后面变成对作者写作手法的揣测,也很有趣。

真正的收获是通过书中细致的描绘,更清晰的了解十九世纪初拿破仑之后贵族和宗教统治下的社会面貌以及跟现在一样的被金钱和地位来支配的丑恶人性。用笔记归纳每个章节自认读懂的阅读方式让我充满了成就感,今后再没有不能读的书了。

第五名著、《大卫·科波菲尔》查尔斯·狄更斯

这本书应该是这个十大里知名度和影响力较低的,到现在也不知道这本书讲的什么,这与我强烈的读书好奇心严重不符。可能和小时候看过中央电视台播的《大卫·科波菲尔》电视剧有关,看不太懂,感觉色彩昏暗,服装古怪,气氛压抑,反正没留下什么好印象。

还有一部叫什么《老古玩店》的也是如此。那时候只喜欢看《加里森敢死队》和《大西洋底来的人》这样的爽剧。这本书以后看不看是个问题,他的《双城记》看了一部分,也因内容晦涩枯燥没坚持读完。

第四名著、《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

这本书三十多年前在寝室读过一遍,记得当时是因为对作者姐妹感兴趣而读,没留下什么特别印象。2019年5月再读时完全就是读本新书,对书中的人物没什么特别的爱憎,主要人物的情感表达感觉很别扭,无法和书中人物产生共情,故事也没什么离奇之处,也就一般般吧。

第三名著、《童年》【苏】马克西姆·高尔基

这本书还没读,关于高尔基只限于教科书的了解。影象最深的是读高中时,老师让我站起来给全班同学朗读《海燕》,慷慨激昂一番,同学们热烈鼓掌,老师说这篇文章不应该用高亢的声调,过高的情绪来读,当时还不服气,多年以后理解了才晓得那时候真是遇到了一位好老师。这本书以后应该要读一遍的。

第二名著、《巴黎圣母院》【法】维克多·雨果

这是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本,因为这本书对吉普赛人就有了特别美好的印象,包括后来看的电影《叶塞莉娅》,《大篷车》。对吉普赛美女都印象深刻。

以下是2015年2月的阅读记录:读的过程中不止一次想过此书为什么是名著?开篇的名家导读只是一瞥而过。太多的书评家肯定长篇累述过什么思想,主义,人性之类的观点。

我不想被别人的思维固化。思考是读书的乐趣。所以在我看来:

1.美到极致的艾丝美拉达因美获罪,丑到极致的卡西莫多因丑获罪。两个极端不幸的人,无法对抗代表人性邪恶的主教和市民的迫害,只得相互救助。

最后烈火焚身,两人的尸骨合在一起无法分开。用一场悲壮的牺牲来对黑暗的现实和宗教的虚伪以莫大的讽刺。

2.作者对各类场景的构建和众多建筑的细节描写让人叹为观止。没有一定的空间想象和还原能力根本无法进入那个庞大纷繁的时代。所以读一遍两遍肯定不够。而且必须有一颗安静的心。

第一名著、《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这本书排这个榜单的第一,个人认为确实实至名归。这部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作者不厌其烦,长篇大论。非常主观的迫切的想给读者灌输他的普世价值。

2018年5月至7月读完,典型的大部头。以下是当时的一些记录1,世界杯后读书恢复常态,真实,自然,合人伦。是我读林海音,汪曾祺,阿城这三人的书中关于小人物的描写方式最深切的感受。要想学人物描写,他们的作品无疑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而《战争与和平》所表现出的宏大的历史观,让我获得对战争和历史事件的思维宽度和深度的拓展。对人物的刻画又有些许的疑问和不赞同,作者通过皮埃尔在战争与和平时期的思想变迁来阐述他的人类自我完善的观点。虽然写了许多他们对信仰的迷茫,但却没有触及人类那些原始和野蛮的欲望,人物性格和情感较单薄。

或者作者的重点是那些长篇大论的战争成因,和与传统历史学家的论战。又或者我的视角还无法达到解读的高度。下个月读他的第三部作品《复活》再好好的感受他六十岁后刻画的人物吧。

2,标记两个要点,一是托尔斯泰到晚年一直坚持的与卢梭相同的观点:人类的进步,社会的法则在于人的自我完善,而不在于外在的变革之类。

(目前个人直观的认为这种观点偏理想主义,待思考。)二是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托尔斯泰独创的写作方式“心灵辩证法”,即他不是单纯的描写人物心理,而是通过描写心理变化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

所以对自己要求读这本书要比上一部《安娜·卡列尼娜》更细致,更耐心一些。譬如观影看球,找一些看点,带着一些期待。乐趣随之而来,这也是为什么喜欢读书的一个原因之一吧。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收藏的DVD影碟)

读书购书应该是非常个人的事情,我购书和读书的选择完全由求知欲和好奇心支配。没有想专一研究某个领域的打算,故任何方面的书都可读。

但有个标准,读的每本书必须有所得:或知识见闻的增加,或思维的启发和拓展,或纯文字的欣赏,或奇巧的故事带来的阅读快感等等。所以即使是再有名气的书,读起来找不到读书的乐趣,便会依然放弃。


(0)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toplearningteam@g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